移民海啸
疫情稍为缓和,经济重启,股楼市场亦有小阳春式反弹,惟接二连三政情冲击,移民查询于5月中至下旬录得报复性反弹,单月更录得800宗的历史高位; 按日移民查询同样录得过百宗水平,相对去年社会运动掀起的涟漪效应,是次移民浪潮来得快更急,甚至可以以「海啸」形容。 香港人虽然对移民并不陌生,但今次新一波的移民潮,规模较之前更见庞大,以现时查询踊跃情况推算,八十、九十年代盛行的「航天员」移民模式亦有机会重现。
传统大国移民监要求高
笔者于近半个月接触众多查询个案中,家长客占比重超过一半,甚至有家长带同手抱BB出席移民讲座,,可见家长对下一代的未来的担忧。 若由众人查询的目的地再作分析,投资门坎往往不是首要考虑,反而是对移民居住要求﹙移民监﹚却步。 传统移民大国例如英国、美国、澳洲以及加拿大等,均有严格的居住要求,以英国及美国为例,申请5年内每年必须逗留一半时间或以上 ; 澳洲虽然要求较宽松,但4年间每年亦必须居住满40天或以上,而且成功申请后亦必须于6个月内登陆。
世界银行于2018年公布数据显示,香港人均收入约4.87万美元,位列全球排名20位; 若父母二人同时放弃香港高薪厚职,缺乏固定收入支持,对精打细算的港人而言未免成本过高;而成功审批后更需于半年内登陆当地,故此,不少家长倾向其中一方先带同子女移居外地,另一半则留在香港继续打拼,重演当年「航天员」移民模式。
BNO实时作用有限
近月美国、英国、台湾在内的多个国家地区已提出或正准备相关方案,为港人提供居留权,英国外相蓝韩文 (Dominic Raab) 亦曾公开表示,或容许BNO资格港人延长逗留期限,由免签证入境6个月增至12个月,近日出现港人争相续领BNO,跨国速递公司配额收证的奇景。
诚然,全球纷纷从经济需求出发而修定移民政策,不少传统移民大国亦早于多年前已陆续收窄移民门坎,良币驱逐劣币,国际「人才争夺战」一直上演,英国首相约翰逊 (Boris Johnson) 于2月份启动「高科技人才签证」,招揽全球科技精英可见一斑,锐意吸纳技术人才拼绝低技劳工。 纵然香港有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,按照上述政策推论,各国背后真正想抢夺是高科技人才而不是低技术人才,笔者坦言对未来局势发展还是抱观望态度。
另一方面,笔者相信港人透过BNO入籍英国的数量不多。前文提及港人在港收入丰厚,愿意放弃在港大好前程的人不会太多。而BNO入籍英国路径却是要港人在当地工作,这要求并不符合港人的需要。事实上,近年香港兴起的移民计划是类似葡萄牙的「移民不移居」计划,甚至是爱尔兰的「先移民后移居」计划。总而言先,港人在事业收成期时放弃工作的机会不大。当然提早退休的港人亦为数不少,不过他们会偏向选择生活成本较低的台湾及马来西亚。
放眼全球移居欧洲
对港人而言,短时间内决定离开香港绝不是易事,近年个别对移民监有较低要求的欧洲国家乘势崛起,位处欧洲西南葡萄牙,投资要求仅需35万或50万欧罗 ﹙约307.6万至439.5万港元),而每年仅入境7天,精明的港人可以考虑将眼光放远。